顶岗实习: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07 18:59: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顶岗实习: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编者按:本文是20065月张诗亚教授、邵燕楠副教授赴英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同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作的报告。“顶岗实习”是我校张诗亚教授首倡的一条“更新”农村师资的新模式,它对于西部教育的扶助模式和师范类本科生实习体系的改革有着开创性的成果和意义。中央电视台、重庆时报等多家媒体都做过相关报道。《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也刊登了相关文章《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美姑县、贵州威宁县为个案研究》。本期简报将呈现此文,在编辑中略有删减。

 

        西部农村教育滞后是中国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提高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之关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中国政府承诺,到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上实现“两基”。为此,中国政府在西部农村启动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教师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地区师资的落后局面,客观上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何改善、改变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现状成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四川省美姑县、贵州威宁县的师资情况作了实地调查。这两个县都是民族自治县,都尚未实现“普九”。贵州省威宁县是一个以彝族回族苗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位于乌蒙山脉高原,处于长江、珠江上流分水岭和乌江源头地段。全县人口共有109万,全县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四川省美姑县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全县人口183000人,截止2004年,仍有62506人没有越过温饱线。

一、西部农村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农村的教育处于一种低级循环的状态,西部农村教育的滞后不仅是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教育物质方面的落后,而且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教育观念的传播都要依靠扎根于广大西部农村的教师。然而,西部农村的师资现状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数量不足

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西部农村地区师资的瓶颈。许多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学点、村小、非完小都存在一位教师肩负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美姑县的依果觉乡尔玛村小,只有一位教师,由于缺少教师,不能招收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这位教师教授三、四年级所有的课程。由于缺少教师,尔玛村的一、二年级的学龄儿童辍学。截至2005年,四川美姑县共有中小学教师1495人(包括代课教师),现有中小学在校生22408人,根据师生比例,尚缺小学教师529人,初中教师尚需36人,仍需9名高中教师。如果按2010年“普九”目标来概算,需小学教师1585名、初中教师662名、高中教师107名,合计共需教师2354名,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需净增1232名。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现有专任教师3196人,根据师生比129.8人计算,尚差2288人,现有初中专任教师1457人,按照123.9的师生比,仍需1380位专任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的财政困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04年的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但财政支出却达到4.5亿元,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境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到2010年,共需要新增教师10062人,平均每年需新增教师1400人,按新进教师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不含教师今后晋职晋级提高工资),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教师工资2100万元。但凉山州“普九”欠账资金已达到19864万元,成为县乡政府和学校的承重的负担。2004年,美姑县县财政全年对教育总投入2434.0728万元,其中中小学教师的工资2297.6274万元,业务费34.2万元,公务费52.2454万元,村小建设费50万元,教师的工资占了美姑县财政投入的大部分。

对于西部农村学校来说,因县财政困难而造成教师缺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就美姑县和威宁县来说,青年教师普遍不愿意去工作,即使依靠行政命令分去的教师,也表示有离开此处去别处工作的愿望。 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上占40.2%,近年来,许多学校基本上停止录用新教师,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

2. 教师的职称结构或编制结构不合理。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在农村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2.5%,所占比例偏少。在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中,职工所占的比例偏高,专任教师的缺编尤为严重。

3. 学科结构不合理。四川省美姑县、贵州威宁县的许多学校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程,其余的课程均未开设,最主要的原因上缺少这些学科的教师。在所调查的一些学校中发现,即使开设这些课程,国家给学生发放了免费的图画、音乐等教科书,也因为没有教师而形同虚设。一般来讲,语文教师兼任图画教师,语文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上图画课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所做的事情,教师只是维持一下课堂秩序。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除高中和城区学校外,大部分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初中和小学的英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严重不足。

4.教师地域分布、流动不合理。骨干教师多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真正需要的教师的边远农村代课教师居多。县城中小学,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职工严重超编,人浮于事,办学效益较低。而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比较边远、条件比较艰苦的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的学科不配套。西部各省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考核或者考评,通过考核或者考评的教师就可以掉入中心小学或者县城里的中小学,而没有通过考试的教师,就会被重新分配到离中心小、县城中小学远一点的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县政府试图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种做法却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增加了使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教育的更劣势的地位。

5. 双语教师不足。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小学一、二年级实行双语教学,三年级以上采用汉语授课。这就要求有大量的双语教师,但在美姑县和威宁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双语教师严重不足,也没有对已有的双语教师进行当地语言的培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不能交流的状态,只好采用手势等方式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这无疑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高

西部农村地区至今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截至20055月,美姑县仍有314名代课教师,其中小学毕业的代课教师有205名,初中毕业的代课教师101名,高中和中专毕业的代课教师仅有8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代课教师7.02万人,其中在小学的代课教师6.08万人,中学代课教师0.94万人,占全国代课教师总数的12.6%,占全区专任教师总数的20.1%,这些代课教师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小学和初中。代课教师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为完成“普九”的任务,西部农村聘用了大量的代课教师。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空着教师编制不用,采取低薪聘请代课教师的方法来维持教学基本运转。美姑县代课教师的工资仅为60/月。

二、解决师资问题已有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西部农村地区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对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建设主要提出了三点策略:解决教师的编制问题,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或者对口支援,以及加强教师培训体系。

西部地区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编制部门正联手,采取措施加强对各地教师编制使用进行管理,对各地的教师定编定员定岗,按需补充和录用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社会人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增加教师编制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培训现有的教师,包括民办和代课教师;二是动员并分配师范毕业生。后一类增加教师编制的方式是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各地政府依靠行政手段、精神上的号召和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来吸引师范生扎根西部农村地区。从根本和长远上来看,这是十分正确的做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段时间内却是很难办到的,仍然存在着动员难、分配难、跳槽多以及扎根难的问题。在所采访的学校中,80%的青年教师都流露出跳槽的愿望,没有把所在的学校、所在的地方当成久留之地,是暂时、迫不得已寄居于此的。拖欠、苛扣教师工资的现象在一些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这为有志于投身西部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望而却步,为农村地区师资现状的改善雪上加霜。

城乡教师轮岗制度或者对口支援,要求城镇教师评聘高一级职称必须具有到农村至少支教1年的经历,农村教师分期分批到城市学校任教或挂职锻炼。但这对解决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问题却不是根本的和长久之计。轮岗制度和对口支援涉及到的覆盖面很小,而且对口支援的实质在于其外加性与突击性。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严重投放不足的教育经费亦以这种加倍转嫁的形式支付出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西部地区很重视教师的培训,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法规支持农村师资的培训。但问题在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对教师的培训侧重于对教师进行学历上的培训。不可否认的是,对教师进行学历上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但由于目前学历培训脱离教学实际,因而侧重学历的培训并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培训,而不是围绕着脱离教学实践的书本上的培训。同时,为提高学历而进行教师培训,这个理念是错误的,对教师的培训不是为着学历的提高,而是为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把高学历与高质量的教学混淆、等同起来。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质量的教学。高学历只是一纸文凭,表明了修了什么课程、得了多少学分,懂得了多少教育理论,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是高质量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必需的、不可缺少条件,而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学,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有实践的知识和智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质量的教学高于高学历,高学历的人才难求,能进行高质量教学的人才更难求。教师培训应该关注培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教师培训的应有的本旨,这是教师培训的应有之义。

 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同样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原因而使得已有的教师培训不尽如人意。由于教师缺编,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带班额大,工作负担重,缺乏进修的时间;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培训,而函授要依靠现代化的传媒,但远程教育因设备和技术等原因,无法开展。培训的配套设备不齐,效果差。其次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师自己承担培训的费用。凉山彝族自治区没有安排教师培训的专门经费。由于县财政的困难,县没有配套教师培训资金,培训费、路费、以及培训期间的生活费都由教师个人承担,对教师来说,无法承受。而且,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处于边远地区,高山峻岭,人口居住分散,教学点分散,增加了教师培训的经费和难度。

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存在着“进得来”与“留得住”的问题,即学生有学可上与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习年限。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现有的学校容量不够,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入学,大批学龄儿童因为学校的容量不足而流失在学校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宿舍、饭堂等基本的寄宿条件严重短缺,有些学校甚至连饮水问题都未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实验室、教学仪器等基本的教学设施。鉴于此,目前,中国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扶持更多地是侧重物质层面,侧重硬件方面的建设,如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新校舍,发放免费教科书,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就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来说,到2006年,预计应有在校小学生163398人,按小学在校生均计算,需增加校舍面积79598平方米,危房改造面积21610平方米。2006年,初中在校生将会达到67821人,需增加校舍面积111336平方米,危房改造面积2163平方米。

2004-2007年,中央政府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新增学生入学的问题,计划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投入100亿元。其中,2004年、2005年已投入60亿元。中国政府计划“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将建成项目学校7727所,其中小学2579所,初中4318所,解决165万新增学生的上学问题。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目标是在小学建立11万套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和38万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初中建立4万个计算机教室。为此,中央政府投入50亿元,各地方政府投入50亿元。2001年,中央政府开始实施免费教科书计划,2001年,投入1.0亿元,2002年,投入2.0亿元,2003年,投入4.0亿元,2004年,11.7亿元,2005年,27.8亿元。

就各省(区)对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也是侧重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2004年,云南省筹措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专项资金3.25亿元,2002年至2007年,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每年筹措5亿元资金,排除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十五”期间,云南省40个县继续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建设资金达5.5亿元,改善项目学校及地区的办学条件。在30个县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基础教育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34亿元。2004年,云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启动实施,投入项目资金1.3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54。亿元的总投入中,用于土建项目36016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2157万元,用于购置图书2162万元,用于购置课桌椅1080万元,用于购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5394万元,用于师资与校长培训的仅为5394万元。广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2年投入资金31752.9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总投资21900万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资13743万元。

三、新的策略:顶岗实习

从目前来看,在短时期内,以上策略并不足以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师资问题。在目前国家财政不是很宽裕、各种现实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顶岗实习不失为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顶岗实习,是旨在通过延长高师实习(前往贫困地区)为一年的轮换制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从而彻底更新贫困地区师资,促其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顶岗实习的最初原型是“小松树”计划,是由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诗亚教授首先倡导并在四川的奉节、贵州的遵义进行了试点。张诗亚教授把“小松树”计划命名为“更新工程”,现在通称为“顶岗实习”。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的具体思路是:

1.贫困地区师资水平低下,不应再力图作基本达标的、普遍满员的、不分轻重的、在本系统内全面解决,而应集中其有限的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以其作为顶岗实习的基础教育与高师实习一体化基地的、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对地方基础教育,是其基本的教学骨干和力量;对高师实习生来说,是主要的指导教师。以构筑顶岗实习的基地系统,确保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的稳定和质量提高的连续性。

2.高师系统进行全面改革。彻底打破以各系科、各专业为实习单位的原有安排,各专业学生需经教育专业进行统一培训后,再以教育设计为中轴(教育设计职能由教育专业担任),以此形成多专业互补的综合实习小分队,定点定向地到顶岗实习的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如此,一年一届,便使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拥有了一支动态、稳定的本科学历的教师队伍。以这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师教育如何面向基础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长期低下的问题。

3.以高师学生实习一年为契机全面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使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顶岗实习的核心思路是融高师实习系统与西部农村师资问题为一体。所以,顶岗实习这一对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促进高师教育系统的改革,完善、解决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师资的问题。一方面,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场所,而且能从根本上整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以及培养他们投身于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志向,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比苍白的口头上的号召、行政上的命令更加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和大学生的进入又确保了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稳定和教学的较高水平,对彻底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顶岗实习的实行,可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步伐。当教育为之服务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启动之后,高师教育系统现行的体制的合理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体制的僵化与观念的束缚致使高师教育在适应新的挑战面前消极被动。师范院校轻视高师的师范性,一方面,向市场上热门的专业靠拢,另一方面,试图摆脱师范院校的独特性,加强各个学科的建设,向综合性、专科性大学靠拢。在这种背景下,高师忽视了对师范学校的独特性的方面的建设,表现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面,“应市”类专业盲目涌现;系科更名的改革大多聚焦在非“师”的广告效应的增强上;教师与学生间弥漫的是对师范的自轻。

高师教育内的各专业囿于其体制仍各行其是,唯学科知识马首是瞻,严重忽视教育与心理科学对其学科知识的整合。在教学实习上,由各系科均专业进行,故对其它专业几无所闻,更少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以专业为单位的各行其是的体制是从根本上违反人的综合发展需求的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学术研究整合的今天,这种做法是不合适宜的。

高师对自身的定位的问题导致师范性与实践性的削弱,表现之一,是教育实习形同虚设。从观念上和管理上都不重视,并且高师现行的体系已不利于高师实习的良好的发展。如何加强高师的师范性与实践性,教育实习是高师发展的独特性所在。

师范性的专业的一个独特性就是实践性,但高师却忽视师范教育的实践性,强调专业性、学术性。师范专业如同医学专业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医学专业及其强调、看重见习医生的临床实习,而师范教育也应强调见习学生的教学实习,育人与治病同样都是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然而,在当前的高师教育体制下,教育实习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教学实习经费的缺乏和时间上难以保证。在教学实习的经费上,已经到了难以敷衍的地步,目前人均实习费用为1.5//天。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基本的实习步骤的完成,教学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即学生毕业前夕,因而备受自寻职业的冲击。

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是一个关键因素,原有的教育实习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整合学校教育与高师的发展,因为高师培训未来的教师,教师是服务于学校教育,高师与学校教育必须结合起来,而不是分离。现行的高师教育体系与中小学是泾渭分明,没有任何联系,完全分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顶岗实习应运而生。

顶岗实习的总体思路不强调一味地盲目地追加教育投入,而是在基本保持现有教育投入的水平上通过改革高师教育系统,改变基础教育系统与高师教育系统联系松散、各行其是的格局来实现互补共进的新发展模式。工程的实施只是将原基础教育系统中的部分费用移作顶岗实习的经费。如果这些部分转移支付顶岗实习的费用仍用作旧途,就只起到低水平的维持的作用的话,如果这些部分费用转移支付顶岗实习的费用,就使得西部农村的教育系统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顶岗实习的试点

        2000年,时任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改名为教育学院)院长张诗亚教授在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奉节进行顶岗实习的前期试点工作,这个工作得到了香港儿童救助基金会的资助,取名为“小松树计划”。“小松树”喻为初脱稚气、即将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尽管知识储备、社会经验、教学经验都处于“生长”阶段,但这些翠绿的、稚嫩的“小松树”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贫瘠的土地上,点缀这片土地,改造着这片土地,渐渐地,由于这批“小松树”的成长和所带来的生命力,这片贫瘠的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得到了改善,这片土地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面貌焕然一新,迎来了新天新地。
    “小松树计划”初期,考虑资金与管理上的因素,决定先实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并将实习学生数控制为10人,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其后,安排教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这10名经过培训的实习教师,于学期开学前由指导教师带队分别到奉节教育委员会指定的学校顶岗实习。经过前期的试点工作以后,20022月,顶岗实习在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启动,至今已实行了7个轮次的顶岗实习,参与的学生达到163人,覆盖的地区已经扩展到四川省广安市、贵州省遵义县。20052月,顶岗实习在原西南师范大学全面启动,从政治思想教育、生物、外语、体育等学院选拔82名学生赴四川广安市、贵州省遵义县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为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发展契机。以重庆市奉节县的冯坪中学为例,冯坪中学创办于1989年,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县的冯坪乡。冯坪中学一直以教学质量低劣、教育环境恶劣、学校规模小、教师能力水平低而闻名全县。在教学质量上学校长期占据全县32所中学中的后两位,教师教学成绩的个人排名通常都是全县倒数名次。以2002年为例,学校综合教学质量列32所中学中的第31位,学生总合格率仅为41%,总优生率仅为5.3%。在2004年底,冯坪中学教学质量跨入了奉节县33所中学中的12位,升入市重点中学3人,县重点中学15人,学生总合格率提升到81%,总优生率提升至31%。在原教育片区三所中学中,教学质量从十多年一贯的倒数第一跃升为第一名,当年度,学校荣获奉节县中等学校综合考评二等奖。因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原来转到其他学校读书的学生纷纷转回冯坪中学(共计225人),学校学生规模从2002年的200多人发展到2004年的近900人。

(三)顶岗实习开展的保障   

随着顶岗实习产生的实效,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的工作,这是可喜的。但顶岗实习深入、持久的开展需要一些前提保障。

顶岗实习既涉及地方基础教育系统又涉及高师教育系统,因而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作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建议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规划安排下,由地方教委与高等师范院校组成联合领导小组,相互协调、分工合作,渐次推行顶岗实习。这是顶岗实习深入持久地实行的制度上和管理上的前提保证。在具体的实施中,以部属师范大学为龙头,形成高师教学实习的网络并以此与贫困地区形成对口实习的互补结构。

为优秀的实习生提供本—硕连读(5年)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激励学生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从制度上解决了师范院校本科生到农村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出路问题。

四、结语

 

        一个久久困惑师范院校的问题便是如何面向基础教育;一个长期困扰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问题便是如何解决其师资水平长期低下的问题。在农村贫困地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但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却存在着大量的师范人才浪费的现象。高师实习体系与贫困地区师资的发展各自为政,都仅从各自的角度来寻求途径解决各自所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而深入地实地考察,通过对高师体制及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反思之后,我们确信,顶岗实习是融高师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为一体的全新的思路,顶岗实习是把高师教育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统一起来、联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尝试。顶岗实习是把基础教育系统与师范教育系统的两大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可以对高师院校和西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作一根本上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