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站之唐克乡
发布时间2014-05-10 00:34: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唐克乡

①、自然地理

唐克考察站地处四川若尔盖县,该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介于东经102o10´-103o37´,北纬33o05´-34o19´之间。东与南坪县、九寨沟县,东南与松潘县接壤;南与红原县,西南与阿坝县交界;西临黄河为界,与甘肃省的玛曲县隔河相望;西北与绿曲,北与卓尼,东北与迭部县为邻。全县幅员面积10436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生计方式为高原耕牧型。

县内平均海拔3500m,属典型丘状高原。县东戈藏佳则是境内第一高峰,海拔4574m,南部哈青山海拔3898m,北部罗干措山高4223m,西部较低,地势呈马蹄形缺口。位于西部唐克地区与甘肃省马曲县结合部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是川、甘两省的边境地段。按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南部、西北部从日尔郎山大断层以南、班佑哈青山以西,约占总面积69%的丘状高原区,地表由南向北倾斜,四周山岭低矮,丘陵起伏,丘谷相间,丘顶浑圆,谷地宽展,相对高度小于100m,平坦沃野,水草丰茂。白河(嘎油)、黑河(墨曲)、热曲(班佑河)自前而北汇于黄河。

该区域气候寒冷,常年无夏。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6℃,绝对最低气温-33.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8℃,绝对最高气温24.6℃。年均气温0.7℃。无绝对无霜期。降雨多集中于4月下旬至7月中旬,年降雨量656.8mm。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日照2389.9小时,年均蒸发量1232mm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泥炭、煤、金、铁、铜、锰、锑等。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全县总面积中,草场占79.2%,森林占16.6%,耕地占0.48%,南部、西北部属纯牧区,以养殖牦牛、绵羊、马为主。北部、东南部为半农半牧区,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洋芋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亚麻、甜菜等。冻列、崇尔、热尔三乡有少量的苹果、花红、梨、桃、花椒等经济林木,三乡又是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国道213线和省道209线通过县城并贯穿全境。县城距省府成都约500公里,距甘肃兰州约530公里,距世界著名风景区黄龙寺和九寨沟约150200公里。

②、历史沿革

唐克乡地处四川省若尔盖县。若尔盖县1953年设县。县名来自一个西藏派来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译写作若尔盖。
  2000年,若尔盖县辖1个镇、16个乡:达扎寺镇、班佑乡、阿西乡、辖曼乡、唐克乡、红星乡、麦溪乡、嫩洼乡、崇尔乡、热尔乡、占哇乡、降扎乡、巴西乡、阿西茸乡、求吉乡、包座乡、冻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54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达扎寺镇 7910 班佑乡 5421 阿西乡 3825 唐克乡 5777 辖曼乡 6272 红星乡 5816 麦溪乡 3242 嫩哇乡 3714 冻列乡 2616 崇尔乡 2557 热尔乡 2270 占哇乡 2190 降扎乡 2881 巴西乡 1612 阿西茸乡 2891 求吉乡 3326 包座乡 3093 。
  2004年,若尔盖县辖1个镇(达扎寺)、16个乡(班佑、阿西、唐克、辖曼、红星、麦溪、嫩哇、冻列、崇尔、热尔、占哇、降扎、巴西、求吉、阿西茸、包座)。

③、民族文化

若尔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居民以藏族为主,藏族文化底蕴丰厚,藏传佛教影响大。既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安多藏族文化、悠久的宗教文化,又有激励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红军长征文化和农、牧两个迥然不同的区域文化。安多藏戏、宗教舞、民间锅庄、壁画、唐卡、民间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史诗等民间文艺、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图为藏传佛教著名的哲蚌寺

 

④、教育发展

1957年若尔盖县创办第一所学校以来,经过近五十载风雨历程,在历届省、州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经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民族教育历经坎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学校数由当年的1所发展到今天的80所,在校学生人数从40人增加到9854人,教职工由当年的2人增加到今天的698人。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900余人。1999年率先在牧区县通过省、州“两基”验收合格。如今,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25%,巩固率为97.8%,毕业率为99.82%;初中普及率为95.84%。全县农牧业人口中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22%

把握历史机遇,实施《十年行动计划》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十年行动计划》的组织领导。在执行《十年行动计划》过程中,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组织协调《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执行《十年行动计划》土建项目工程,调整校点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执行《十年行动计划》以来,教育部门结合县情制定了《若尔盖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目前省、州下达若尔盖县共18个项目工程,总投资1295万元(突破下达资经100万元),其中,2001390万元,2002535万元,2003370万元,10个项目工程的分别在2001年和200211月前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2003年的8个项目工程正在施工中可望在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竣工,投入使用。10个项目工程的投入使用,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又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得到优化。使若尔盖县各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为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加强《十年行动计划》经费管理,充分调动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巩固“普初”成果,夯实“普九”基础。根据若尔盖县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学校面广点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实际,一方面加强校点布局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坚持“以寄宿制为骨干,非寄宿制为基础”的全日制办学形式,并力求做到“建成一所,配套一所,完善一所,规范一所”。现有重点寄宿制学校6所,一般寄宿制36所,在校寄宿制学生4283人,占学生总数的45%左右。执行《十年行动计划》以来,省、州划拨若尔盖县寄宿制生均每月40元的标准按月足额划拨到学生人头。三年寄宿制经费共划拨468.45万元,其中,2001113.75万元,补助学生3055人;2002153.7万元,补助学生3290人;2003201万元,补助学生4283人。为规范和科学管理该经费,2002年我们进一步制定了完善了寄宿制经费管理“建卡制”,充分发挥了寄宿制经费的最大效益,为寄宿制学生和非寄制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减轻了贫困农牧民家庭经济负担,从而使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巩固了“普初”成果,为2007年整县“普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引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手段,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若尔盖县党政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把它作为提高若尔盖县老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支援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援,帮扶若尔盖县贫困学生每年476名,帮扶金额近10万元,对口支援学校达27所,捐物折资近43万元,联办职业高中投资已达40万元,每年重点扶持县中或寄小用于校园附属设施建设10万元,派支援教师和举办各类培训近50人次,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毫不保留地传达到了民族地区,给民族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援助,农牧民经济负担得到减轻。

若尔盖县的教育呈点多面广,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原因出于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现行的就业政策使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减弱,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滋生,硬件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也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