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站之丙中洛
发布时间2014-05-10 00:38:17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丙中洛

①、自然地理 

丙中洛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位于云南贡山自治县,处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怒江大峡谷地带的丙中洛,生计类型呈立体状分布,依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具有生计类型的多样性特征。

 

 

 

②、历史沿革

丙中洛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历史久远、古风浓郁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以来此路。

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北部,北邻西藏自治区,1935年置贡山设治局 ,1952年设贡山傈僳族自治区 ,1954年改贡山县 ,1956 年改设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贡山县是我国最为偏僻、贫困、落后和通行困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鲜与外界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极为落后,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贡山各族人民带入了社会主义温暖的大家庭中。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贡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贡山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9725万元,比七五末增长317%,年平均递增23.4%。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90元,比七五末增长267%,年平均递增19.8%,上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617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6万元增至432万元,年均递增32.3%

③、民族文化

(一)民族概况

主要有: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

特别介绍独龙族纹面女,纹面原因目前有四种说法:一是独龙族女子的成年礼仪式,二是源于宗教信仰的图腾崇拜,三是美容,因为看到花草好看,就纹在脸上,四是毁容,因为西藏土司要抢亲独龙族姑娘,于是就采取此方式毁容。

纹面的方法:一般在十一二岁左右,请专门的纹面女艺人。先将一背松明子在火塘里烧尽,然后把锅底的烟灰刮下来放在水里浸泡三天三夜,使之成为墨汁状。纹面时,纹面师用竹签或树刺蘸锅灰汁在女孩脸上描好纹型,待风干后,就用左手持刺针,右手拿拍针棍沿纹路轻轻敲打刺针,使刺针刺入皮肉,敷以锅灰汁,如此反复,花上半天至一天才能完成。完后,家人要宰鸡、作粑粑和水酒招待纹面师。纹面后不能洗脸,五六天后,创口脱伽,再洗去污汁,脸上就呈现出黑色和靛青色的斑痕,永远也洗不掉。

纹型的差异:独龙江上游的纹面和下游的纹面不同。现在在世的纹面女国内仅有60多人,年龄最大的100多岁,最小的50多岁。

语言文字:怒族,怒族拥有四种支系语言,分别称为怒苏语、阿龙语、阿依语、若柔语。其中阿龙语与独龙语相通,其他三种语言各自独立,互不相通。

傈僳族:有语言,文字方面民间传说是村民汪忍波上山砍竹编织竹器,遇到神仙送他两本书,他就照书中的文字,创造了傈僳文,又叫“竹编文字”,语言学界称它为“傈僳族音节文字”。

独龙族:有语言,文字,独龙族是拼音文字,20世纪40年代初在缅甸自称“日旺”的独龙人白吉斗·蒂其枯和美国传教士莫尔斯创制了一种以“日旺”话为标准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称为“日旺文”,现在的独龙文是在原“日旺文”的基础上,以独龙江孔当村的语音创制的,1984年起在贡山独龙族干部中推行。现用独龙文出版的书有《独龙文识字课本》、《独龙文小学课本》(与汉文小学课本对译)、《独龙文学前教材》,同时已经用独龙文开展农村扫盲工作。

)民居

丙中洛现存民居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圆木楞结构建筑

圆木楞结构是怒族典型的传统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隔层,有防风、隔热的作用,用来存放仓粮之所;中间为正房、卧室,正房内设火塘,为饮食与客厅共用的地方;楼下作饲养家畜之所。

    2)方木楞结构建筑

现存的民居建筑大都是圆木或方木结构建筑,房顶都用石板; 

    3)土木结构传统型建筑

     土木结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梁架,门窗,用土、石砌墙,屋顶仍用石板;丙中洛民居仍保持传统风格,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建筑用材以及建筑结构相对简单些,但可能也没有以前的建筑牢固。

(火塘是丙中洛地区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围绕火塘所展开的社会结构、秩序、文化的传承研究丙中洛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服饰

怒族,文献记载:贡山怒族妇女着敞襟宽胸袖齐踝的麻布袍,年青姑娘则另加条围裙。女装的前后摆在接口处缀有方形镶边布,头披一块麻布至颈项,两耳用精制的竹管贯穿。男子穿敞襟宽胸袖长膝的麻布袍,胸系布带或绳子;蓄长发、裹麻布绑腿,赤足,喜佩长刀、箭包、弩弓。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怒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老年人仍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外,男女青年的衣着多数与汉装相同,仅在节庆日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现在怒族妇女服饰与以前大有区别,现在上身着各色长袖内衣,外穿无袖扛肩,腰扎鲜艳的长布,下身着从市场购买的白色或黑色裤。上衣大多是市场购买布料及线自己加工而成的,也有从民族服饰加工店购买。颜色多为白、红、黄、绿、蓝等,布料有轻、重、薄、厚之分,按季节气候选穿。

独龙族:以前,尽管家家都种麻,且妇女也会织布,但不会裁剪,于是男女均用一块布批在身上。独龙毯是独龙族妇女唯一具有特色的服饰:一张有床单大小的布织毯子,从右肋下包起,然后在左肩上拴起来,这样,人的大部分身子就被遮盖起来。

傈僳族:穿在身上的英雄史诗。妇女头上带着白色间红的珠串,脖子上围着珠琏,左肩斜挂着大串的珠子。长长的“百褶裙”下有红色条纹。这有很多传说:以前战争频繁,男子出去打仗,留下妇女从事生产,男人们不能回到家园,很牵挂家人,就把在战争中得到的奖赏用布包起捎给家人。年复一年,奖旗奖品越来越多,于是妇女们就把丈夫捎回来的不同颜色的布一块块拼接起来,制成长裙和包头帕,并且把奖章钉在头帕、衣裙的胸襟上和领口上,剩下的穿成串挂在脖子上。这样的裙子和用奖章做成装饰的方式就一代代传承下来,用来告诫后人先辈们用献血保卫了家园,捍卫了民族尊严。

④、教育发展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科教兴县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狠抓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放松,重投入、重建设、抓重点、抓改革,着力实施四大工程,深化三项改革,举全县之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贡山县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从1990年至2005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75.4%提高到97.6%;基本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15年来共扫除青壮年文盲5270人,青壮年文盲率由40%下降到3%。但与全省、全州的平均水平相比,贡山县的基础教育仍十分滞后,2005年全县初中生辍学率高达13.57%,初中生中考平均成绩与相邻的福贡县相差近80分;高考升学率仅为20%。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劳动者素质的偏低,造成了科技文化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状,去年10月,贡山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教育调研领导小组,对全县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还组织开展了振兴基础教育大讨论,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贡山县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贡山县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贡山县以《计划》和《管理办法》为抓手,着力实施好四大工程,即实施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实施好教育发展工程,集中建设好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力争到十一五末,将5个乡镇中心校建成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较为显著的全寄制学校;在县城集中建设好一所幼儿园,并逐步过渡到幼儿教育以非政府办学为主;实施好扶贫助学工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保障力度;实施好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同时,着力深化三项改革,即深化投入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