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广西边境薄弱学校发展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6-04-08 12:44:4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共有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下辖103个乡镇与越南4个省17个县毗邻,边境线长1020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2万多人。边境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聚居着壮、汉、瑶、彝、京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80%以上,具有民族性、边境性和边界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复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使得各民族交流不畅,致使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凭祥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97公里,全市总面积65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万人,流动人口8万人,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5%。全市现有普通高中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2所,镇中心小学4所,村级完全小学5所,村级非完全小学27所,教学点21个。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改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四年来,“薄改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建或改造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室约11.00万间、中学理化生地实验室约10.94万间,并按照国家关于实验室的基本配备要求,为新建或改造完成的实验室添置实验仪器设备,再加上新添置的432.35万套音体美设备,总共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了168.93亿元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比2009年增长41%,使山区的孩子可以像县城孩子一样享受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了。二是新添置了图书20.88亿册,比2009年增长61%。三是新添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63.19万套,为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薄弱学校旧貌换新颜,一些转学到县城学校学习的孩子,又重新回到自己家乡的农村“薄弱学校”学习。

广西2012年计划投入1.4亿元,为7个市27个县的561所中小学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多媒体教育带来的成果。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采购计划、招标文件初审。从2010年起,我区分年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教学终配置项目(简称“薄改”项目)。2010年、2011年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项目总投入2.64亿元,项目覆盖14个市,52个县,共为1187所项目学校22201个班级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了广西中小学校信息化装备条件。自治区电教馆及各市县电教站通过“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科教师培训,一年多来累计培训教师近10万人次;培训案例入选全国“国培计划”(2010)的典型案例集。2012年项目,我区计划总投入1.4亿元,为7个市27个县的561所中小学,共9333个班级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笔者从2013年53日到5月14日,历时半个月,深入广西自治区凭祥市的边境民族地区,选择了凭祥市第一中学,凭祥市第一小学,夏石镇第一中学,夏石镇中心小学,上石镇中心小学,友谊镇中心小学6所边境民族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对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及问卷发放,问卷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学生设计了三份,主要获取以下信息:学校信息化基础硬件、软件设施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信息化建设经费配置;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态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信息技术学习及应用、学习方式等相关信息。学校问卷发放6份,回收6份,回收率100%;教师问卷发放70份,回收60份,回收率86%;学生问卷发放150份,回收143份,回收率95%

此外,笔者对所在学校教师的课堂进行了随堂听课。通过参与式观察,了解教师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课后,听取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疑惑,进而去总结教师在课堂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考察中所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现将考察中所发现问题梳理如下:

(一)2010广西“薄改项目”实现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班班通

为了提升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环境水平,规范教学应用及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实施了“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笔者于2014年5月3日—2014年5月12日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的凭祥市第一中学,凭祥市第一小学,夏石镇第一中学,夏石镇中心小学,上石镇中心小学,友谊镇中心小学6所学校进行了考察。发现在“2010薄改项目”实施后,考察的6所学校均实现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班班通,并实现宽带互连互通。

(二)现代教育技术给广西边境薄弱学校教育带来的变革

1.信息化教学管理推动教学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信息化教学管理使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的使用,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空间和教学媒体来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方法还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对学生学业状况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并对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有助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改变了过去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只重定性、经验分析,忽视定量分析的状态,使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走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道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2.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对教师问卷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31.6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50%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帮助。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它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从教师的角度,信息技术的使用,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从学生的角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增强了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3.促进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化

笔者所考察的凭祥市第一中学,在课外活动期间,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播放国学经典篇章,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内化为成长的养分。而校园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通过网络可以与其他地区的孩子们沟通,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边境薄弱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维护、更新有困难

在与考察的6所学校的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维护、更新上,一般是有问题的话联系设备供应商,公司会派专职技术人员来维修,但是由于“薄改计划”中标公司负责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配备,所以后期专职维护人员数量有限导致维修周期过长。使得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高水平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与教师较低的应用水平

1)“数字校园”硬件环境已初步建成

下表是所考察学校信息化硬件配备情况:

考察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情况

 

学校

教师机数

学生机数

师机比

生机比

多媒体教室数

连网

电子备课室

计算机教室

校园广播系统

凭祥市第一中学

150

102

1:1

19:1

44

2

凭祥市第一小学

56

100

2:1

24:1

40

2

夏石镇第一中学

61

110

1.2:1

8:1

27

2

夏石镇中心小学

51

51

1:1

12:1

18

1

上石镇中心小学

13

72

4:1

7:1

14

2

友谊镇中心小学

52

50

1.3:1

22:1

23

1

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多数是电子白板,有的是一体机,信息化硬件环境已接近内地发达地区的建设水平。

 

2)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水平较低

 

通过对考察6所学校的60份教师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是:处于学习阶段的老师占41.7%,明白阶段的占36.7%,知晓阶段占11.7%,熟悉阶段占8.3%,调整阶段占1.7%。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以下是与教育局领导、校长以及教师的访谈:

 

教育局领导

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经费投入力度也很大,虽然目前已基本实现市、镇、村学校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班班通,但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目前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总体水平不高

校长

学校的硬件完善了,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比较欠缺,所以应用水平较低

教师

由于缺乏相关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信息化教学理论的欠缺,目前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较低,有待进步一提升。

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低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从教师问卷统计分析可以看出,48.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践;26.7%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比较熟悉,但在教学中实践不多;11.7%的教师在教学中已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6.7%的教师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什么;6.7%的教师没有听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总体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较低。

3、优质教学资源的匮乏

 

从教师问卷统计分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学校自建资源库的只占21.0%;使用网上资源占32.1%,农远工程资源占24.7%,当地区县教研网站/电教馆资源占17.3%。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基本是自己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自行下载,如“中学学科网”。学校缺乏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此外,农村学校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缓慢,共享性差。目前,当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4、学校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有效支持

笔者所考察的凭祥市6所中小学,虽然目前学校管理人员已基本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的配备,而且均已实现网络连通,给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各学校都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5、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较低

 

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以前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一些师范学校,他们通过函授等成人教育形式提高学历。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限制,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学习期间没有学习过教育技术方面的课程,多数教师缺乏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的认识,表现为检索、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差,这使教师信息能力只能在传统的信源和信道的约束下作基础层面的低效循环。

从教师问卷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主要是:Word文档处理(26.6%)、Excel电子表格处理(20.3%)、PPT幻灯片制作与应用(21.7%)以及E-mail使用(13.5%)等常用办公软件,而对Flash动画工具使用(2.4%)、图形处理(3.4%)、制作视频、音频资料(2.4%)以及网页制作(0.5%)能熟练掌握的人数相对较少。

从总体上看,边境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在信息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要求;二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较少,甚至缺乏能够胜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

(四)基于考察的思考

少数民学生生活在民族地区,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前,民族语是他们唯一的交际用语,接受的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另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实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生长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思维和母语已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联系且都是同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进入学校后,他们已有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系统都与学校存在差异。

基于本次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广西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配备都已达到标准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笔者所考察的凭祥市6所中小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均没有建立;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校园文化生活多元化发展也有待加强。那么,如何基于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将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将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推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教育管理者要努力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做好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保障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育资源、教师培训”等要素的同步实施和协调发展。

其次,学科教师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并逐步过度深度融合,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农远等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用于教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一改过去只重技术应用,转变到既重视“技术应用”、又注重“教学设计”上来,要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转变到参与学科整合,并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动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立足于民族地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一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这批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首先,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当前边境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其内容大部分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相脱离,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考虑实施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考核,引入竞争,保证培训效果。在职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其次,根据需要,引进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使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变化,教育能力得到提升。

3营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堂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之更好刺激、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和提升教学效果,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堂,应该是让师生掌握多途径获取资源、甄选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并能借助信息化平台或其他IT工具进行资源共享和实现知识构建。因此,教育信息化绝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必须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寻找教学要素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教学情景创设与学习兴趣激发、教学重点突破与教学难点化解,最终渗透与延伸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感悟方法发展思维的最佳手段和重要途径,从而实现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有效变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更好实现优质课堂。

4、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教学需求,教师往往需要参考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共享能把优秀教师最优质的课堂教学教案、最新的参考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聚集起来,为教师创造一个丰富的教学空间

首先,在民族地区内部组织和开展多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活动,如课件比赛、观摩课等,实现课程素材等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广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汇聚和共享,可以较快地将优质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其次,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建设,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内地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开拓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视野,分享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效减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