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的田野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6-04-08 12:41:3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一、考察对象

    实地考察四川省成都市康定县,康定是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甘孜州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处川藏咽喉,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且以藏传佛教为主的民族聚居县,全县 拥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中藏传佛教寺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中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康定县传统的佛教文化,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首先对该县城有一个整体性把握其次重点考察康定民族中学、康定回民小学、康定藏族小学、甘孜民族师范学校、甘孜州藏族自治州幼儿园等几所学校。最后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考察主题

民族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康定县是藏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受佛教的影响较大,且是甘孜州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具有代表性。考察主题拟定为: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虚假表演问题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为例。

三、田野考察主题假设

   在汉文化占主导的文化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大背景下,提倡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体系的内在要求。但是以汉文化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出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民族学校作为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的阵地,面对这种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和”现象,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亲和力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

四、考察主要提纲

(一)校长、教务主任访谈提纲

1、贵校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有没有长远的规划或创新的措施?

2、据您了解,康定县有哪些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县教育主管部门有具体的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措施吗?

3、贵校有没有对老师进行过校本课程方面的培训?具体措施是什么?

4、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5、贵校有没有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团队?有没有获得开发的支持?如课程专家,与高校的联系,校校的合作等?

6、贵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怎样?有哪些问题或者困难?

(二)教师访谈提纲

1、您的基本情况:性别____   民族_____  学历______   教龄______

2、贵校的主要课程有哪些?

3、请问您知道校本课程吗?您的理解是什么?

4、您是否知道编制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5、康定县有哪些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对本民族的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

6、贵校有没有编制校本课程?开发了哪些类型的课程资源?您作为贵校的老师,是否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

7、在开发民族地区课程资源过程中,您们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认识、经费、开发的模式、流程等。

8、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我们在开发、编制校本课程中面对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好的解决对策?

(三)学生访谈提纲

1、您是否喜欢校本课程?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吗?

2、您感觉校本课程和您平时所用的教材有什么不一样呢?有多大的收获?

3、如果让您来编制校本课程,您打算怎么做呢?谈谈自己想法。

4、您的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是怎样的?

5、您是否喜欢经常穿民族服饰来上课?和同学交流您们经常用普通话还是民族语言?为什么?

6、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没有好的意见呢?

、考察实施

1、考察人员:2012级硕士研究生   黄学伟

2、考察时间:20145

3、考察地点:甘孜州康定县

4、考察路线:重庆—成都—甘孜康定—成都—重庆

5、考察所需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一部、录音笔、笔记本、笔若干、生活必备品等。

6、考察方法:本次考察综合运用文献、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

7、成果形式:文字材料,部分图片、视频资料,书面考察报告。

 

 

 

 

 

第二部分  考察书面报告

 

  一、考察的原因

    西南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于当地而言,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壤,尤其是对于正在接受文化知识的青少年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资源是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随着现代课程的改革,信息化进程加快,校本课程的实质性意义逐渐处于解体之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体现本土化、回归生活,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蔚然成风,借用新媒体技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资源成为研究热点甘孜州康定县是我国西南地区藏族重要的居住区,具有重要的藏族文化的特色。近年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虽然展现出繁荣的现象,但是这种表象的背后却存在很大威胁到校本课程的因素,深挖校本课程潜在的不良影响因素将更加有利于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的生根和发展,对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考察的主要内容

  (一)族的文化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民族皆有它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和人文系统,由此孕育和铸就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历史由来和地理环境

    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域;因一首《康定情歌》更使其家喻户晓。康定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地势险要,历史上是川滇青藏四省区周边山地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四川联接汉区与藏区的门户,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定位于甘孜州东部。东与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县交界,南接九龙、木里县,西邻雅江县,北靠小金、丹巴、道孚县。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人口与民族,人口有96687人,其中城镇人口34301人,农村人口62386人;藏族54149人,汉族40052人,回族883人,彝族301人,余为蒙古、苗、壮、布依、满、瑶、白、土家、纳西等民族。

   2.风土人情

  (1)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的声誉。藏传佛教有其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康定各寺庙的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因教派不同和寺庙大小而异,但大体上也有相似之处。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还有佛灯节(俗称园根会)农历1025日是黄教宗巴圆寂之日,格鲁派寺庙,如安觉寺在该寺所有墙头屋檐点上数以万计的酥油园根灯,光明闪灼如星桥火城,十分壮观,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该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称园根会为“灯灯节”。

    3.文化教育现状

   为了进一步落实“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旅游兴县、文化扬县”经过多年来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以县文化馆牵头,乡镇文化站、藏戏团为基础,县、乡、村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县政府在折西、折东分别设立了文化站、藏戏团,他们在文化馆的组织协调下,开展科普、读书、文艺演出、组织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使农牧区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条可以和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商贸之路----茶马古道。康定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定锅庄,康定又是锅庄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在折多山以西的木雅藏民族居住区,人民勤耕善牧、粗犷纯朴、奔放激烈、能歌善舞,形成了具有典型藏民族特色的木雅文化,尤其以木雅藏戏和木雅锅庄最具代表性。康巴民族文化是本区文化的精髓重点抓住“康定情歌的故乡”、“茶马古道重镇”、“锅庄文化发祥地”、“格萨尔故里”等文化品牌节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快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格萨尔故里”文化旅游精品,积极组织力量,广泛开展格萨尔文化的调查、保护、挖掘和开发工作,在折西地区的古瓦寺、曲木寺、高尔寺发现一批传说中格萨尔时期征战时留下的珍贵文物,在四川甘孜州格萨尔文化展览会上展出,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浓厚兴趣和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格萨尔文化还以人物传说、民歌、民间故事、谚语以及雕刻、绘画、藏戏、舞蹈、寺院祭祀供奉等形式传承于民间,形成了康巴文化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格萨尔文化以其无穷的创造力,为康巴文化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魅力的伟大见证。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校风示范校、窗口学校和第二课堂活动,以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各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团队干部组成的校园文化领导小组,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各校根据学生兴趣开展有书法、美术、音乐、摄影、舞蹈等兴趣活动小组108个。2000年国庆举办了百名儿童创作“康巴美好明天”美术作品展,评选出了42幅优秀作品在城区小学轮流展出,2千多名师生和群众观看了画展,使校园文化魅力更加灿烂。在州艺术馆、州文工团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成立了少儿艺术团,学生通过参加少儿艺术团培训,成为各校文艺演出队的骨干。在我县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学校的文艺演出以多姿多彩的高质量的节目,给康定人民和来康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00年甘孜州艺术节中,县民族中学组织200 人的学生乐器队演出,城区四小300人的合唱队,及教师演出队在康定广场进行表演,成为艺术节中一道美丽的光环。2001年我县城乡中小学、幼儿园1500人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双龙杯”绘画比赛,70%以上的学生分获“钻石”奖、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

 

插图一:荣誉榜

 

通过开展“七一歌会”、“电影晚会”、“故事会”等村民活动,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参与,也为其他村树立了榜样;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新都桥文化站、木雅藏戏团近年来排练了多个节目,有传统藏戏曲目,也有现代歌舞、藏语相声、藏语快板等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姑咱文化站根据地域特点,每年以橱窗宣传为主要阵地,及时的展出国内外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等内容,同时也在当地定期举行男女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趣味体育等文化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康定县藏文学校

族并非是一个封闭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和汉族及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长期的交往和交流,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新课程改革是涉及范围较广的改革,对广大村落及村落里的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发生怎么的变化?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将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对该地区整体状况进行了一个初步的考察。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考察将四川省藏文学校作为考察的重点,来分析校本课程存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了解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981818日,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四川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的请示报告》,阐述了藏族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培养藏文化专门人才对民族地区及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于31日以(川府函[1981]175号)文件的形式同意建立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同年105日,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四川省藏文学校最初的校名)在海拔3900多米的竹庆雪山脚下建立。19837月,学校从竹庆迁至原乾宁县八美区;19857月,又迁居道孚,也是在这一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藏文学校。199364日,四川省政府作出了藏校选址康定的决定。于是,19949月,学校正式迁到了康定县城北头道桥,从此固定了下来,也结束了其“逐水草而居”的办学历史。30年风雨苍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由第一批的77名发展到现在的867人;班级由原来的3个发展至现在的20个;教职工由原来的9 名增至现在的73名(其中23名为学校聘请教职工);教学专业由原来的藏语文、藏医、藏工艺美术3个专业发展为现在的藏语文、藏医医疗、藏族民间工艺美术、藏汉翻译、藏族文化导游、藏汉文秘、藏汉计算机、在职干部藏文培训等8个专业;教学层次也由原来的中专发展为现在的本科、专科、中专、在职干部培训兼有的综合办学层次;招生范围也由原来的甘孜、阿坝以及凉山、雅安杂散区扩大至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目前,学校设有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保卫科、藏医科、党政办公室、藏学研究室等七个职能部门,还设有教工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学校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高级讲师13名,中级讲师19名。学校占地面积54亩,校舍建筑面积18795.19M2,有藏文图书4万多册。课程内容包括藏族文化的所有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适时地设置了具有现代特色的课程:汉语文、政治、书法、体育、教育心理学(藏文)、英语、计算机和音乐舞蹈等课程,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品牌”。突出藏文特色、挖掘藏文优势,是省藏文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办学过程,我校一直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理念,始终强调和突出藏文特色。

    (一)特殊的课程设置。省藏校一直铭记“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的办学宗旨,系统开设了以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大五明:工艺学、藏医学、声明学、正理学、佛学。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的所有课程,特别是目前国家其他院校均没有开设的声明学、因明学、星象学、内明学等课程我校均开设并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学校以“争创特色鲜明、藏区一流中专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规范教育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校为“四川省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主要承担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培训工作,使学校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

(二)独特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现文化知识传承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保障。要使藏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继承,并得以发展,必须有一批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我校师资的80%是我校品学兼优的毕业留校生,为了使他们尽快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系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强烈进取意识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了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和提高。同时,学校对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挖掘校内教师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每学年递交一份教研论文,并踊跃献课;向外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建校30年来,学校已先后从38名专任教师中选派了29名教师到中央民大、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院、西北民院、西藏大学、康定师专和相关学术机构去学习深造,先后聘请了 60名资深专家到学校举办知识讲座,教师在国家和省州级相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通过这些措施,使广大教师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学历,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三)独具特色的教材体系。省藏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了藏语文的广泛学习使用和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以藏语文各类文献为基础,借鉴有关院校的经验,成立了专门的教材编写组。先后编写出版了《诗书修辞法》、《逻辑学》、《历代藏文文选》、《藏文正字法》等等……

 

插图二:学生的书法

 

 

插图三:学生在上藏族历史的课程

 

由于对康定县进行了较为短期的田野考察,因此在实际的考察中,对校本课程的具体数量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几乎每个学校都存在本校的校本课程。尤其是介绍有关藏族的历史、文化、生态生产等方面的书籍。根据观察发现,在民族地区的文化并非都是以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学校在很多地方都将藏文化渗透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如学校将藏文和汉语并用,包括学校的课程表,墙壁、课桌上等都有藏文的影子。在观察的日子里,笔者发现,藏文学校的师生会利用下课或者是集体活动的机会跳藏舞,在藏文课上观看藏传佛教的历史等片子。伴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发展,藏文化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是访谈片段

(1)教务处廖主任:学校之前是有校本课程的,但是在实施中由于考试不是很重要就慢慢的降低了其重要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激情和热情都不是很大。有的老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是能够胜任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这样教师更加不愿意参与其中。虽然学校也明确要求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情况并非是如此。目前学校接到上级文件,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本来事情是我带头实施的,由于学校的其他事情很多,就委托另一个教师暂代。上级要求我们学校最迟8月份要完成本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所以时间很是紧张。

   2)数学任课李教师:学校曾经开发过校本课程,主要是老师自行编排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等,但是学生不是太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校本课程资源有限,学生以“走读”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另外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而言,并不是太了解藏文,有些不太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是另划分数线,藏文成绩不计算在总分内的。学生多以内地汉文化课程学习,除非回到本民族聚居区时,藏文成绩才能加分,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藏文有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3)学生处负责人王老师:老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校本课程的含义,但缺乏民族文化的特色,曾经开发的校本课程,部分学生也参与其中。但是更多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暑假等假期进行。部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以研代培”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上级也是有政策的要求。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对藏族文化还是有很多的不了解,校本课程在进行中存在很多的不足,挖掘不深入,不了解,浅尝辄止,不太了解藏族文化的内涵等,这使得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以汉文化固有的思想对待,降低了文化特色的内涵。

(4)学生扎西措姆:从小就开始接触汉语,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还是使用藏语,但没有进行更为专业的培训,比如汉语中的普通话考级之类的。自己了解有关藏族的文化知识还是更多的来自自己的父母。自己学习的目的还是为了高考,如果考不上再复读继续考上大学。有时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舞蹈、服装等方面的比赛,但是为什么比赛并不是了解。学生参加的目的则局限于学习的枯燥生活,借此逃避考试的压力。该生说考不上大学是件非常接受不了的事情。学生有的从小就离开家乡,存在和父母以及当地文化的隔离。   

 

三、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短暂的康定村落之行,未能深入细致地挖掘蕴藏在学校里的问题,尤其是带着问题进行考察对这次的考察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还是通过自然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来收集信息。但这次较为粗略的考察,却是笔者第一次深入民族地区所经历的独特体验(如果这是笔者对于民族地区进行研究的一个起点的话)。时间虽短,获得信息颇多。本次考察所带来的思考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族和汉族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交往和互动?彼此如何形塑对方?

    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但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现代社会开放性的增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增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族社会的巨大变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性,比如在语言方面,民族内部依然用藏语交流,大部分布族人依然居住海拨较高的深山里,依然保留着族人传统的饮食习俗和部分节日习俗;家里存放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但去到藏族聚居里,不难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和汉族人生产生活方式相同或趋近。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他们现在逐渐不穿本民族服装,和汉族人穿着没多大区别;稍微年轻一点的,都会讲汉语;本次考察试图从每一位受访者那里获得“藏汉”两族居民在历史上和今天是通过哪些方式影响并形塑对方的信息。在几位族老人对于自身经历和诸多历史的娓娓道来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一种内在力量。几十年来,在藏族和汉族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促进两族人民的交流和交往。很多具体的生活折射出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了彼此融合的道理。即便其间不乏冲突,也是一种交往方式。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力量和内在的生存发展需求,催生并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形塑着民族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关于民族交流和融合或冲突的研究不胜枚举,笔者所要关注和探究的重点也不在此,这点感受和体会只是个人考察之后的简单思考。

(二)面对日益广泛的教育改革,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

   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尤其是校本课程广泛的实践与推广的今日,如何在校本课程中深化有关民族文化内核的精神实质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汉文化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越好对民族地区的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摧残将会是越严重,破坏性越大。课程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是承担文化传播的外在载体。而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承担起本民族文化传播传承的任务,更是要通过校本课程培养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才,体现民族精神的内核。在考察中,观察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风风火火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同时也在积极的组织学校的相关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的数量也在极速的增长,然而,当我们在看到这种外在繁荣的背后是不是发现存在其背后的问题。探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动机、分析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中所进行的校本课程更像是戏剧中的表演,而这样的表演却是虚假的表演。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中应该存在的精神内涵,只是在注重外在的,表面性的,外推式的改革,看似是学校领导、教师的整日努力的结果,但是这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注意民族文化的实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变相肢解,不仅不能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反而使民族文化支离破碎。

(三)影响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的各种力量及学校校本课程存续的意义

    面对着现代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反思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影响或者造成校本课程实施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政策导向被学校或者相关管理者误导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的原因。学校的价值定位、自身的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对校本课程产生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没有好的课程的学校必将是不能发展的。课程在学校中必将永远长期存在,这对任何学校的发展都是关键性意义。只有适合学生的,适应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扭曲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定位于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培养人才将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有的内容。我们也不是激烈的反驳当今课程的不足,不是反对实施校本课程,只是我们的着眼点是校本课程中哪些虚假的,外在的,不足以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东西。

(四)表演是人类的普遍现象,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所出现的“虚假表演”是否有其必然性。

论文所涉及中心词是“虚假表演”,那么究竟什么是表演?表演的类型有哪些呢?什么样的表演行为可以称之为是“虚假表演”?这是论文写作和考察的前提性问题。在为期一段时间的考察中,通过观察、访谈的方式发现,校本课程在该学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教师都参与到其中。但是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隐含的显现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尤其是汉族背景的教师,对藏文知之甚少,所以,即使有参与的热情,但是局限于知识等原因只能是爱莫能助。还有的教师本身的课时很多,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只能加班加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参与的积极性其实不是很高的,于是出现的应付检查,盲目追求完成任务的心态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的实施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不仅对传播、传承和保存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是教师实践自身研究能力,提高自身研究水平的很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但是,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当,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虚假表演”的现象。

    也许,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实施的现状,因为还有很多社会力量的牵扯。如国家政策对于人口数量和人口流动的调控、市场已经开放并彰显它对各族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碰撞)、社会的,等等,各种力量无所不在。有没有一种主导力量能够指引各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沿着一条健康且充满活力的道路行进?民族地区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思考总之,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历史境遇和未来发展,不管是实践的拓展和丰富,还是适切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在当下倡导民族文化多元、民族和谐共生的时代背景下都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次初浅的考察,给予笔者更多的可能是诸多的表象乃至被表象蒙蔽的困惑,尚未能真正切入民族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对于诸多问题的探寻历程,亦如蜿蜒于云贵高原的崎岖山路,并不平坦,需要时日,小心谨慎,从跬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