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报
第266期-博士沙龙——艺术的第三只眼睛
发布时间2017-12-08 10:21:26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2017年第28期(总第266期)

  研究中心办公室编                                                                                                                                  20171130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举办第六期博士沙龙

    20171130日晚上1900,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于荟文楼0537会议室举办了本学年第六期博士沙龙。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邱正伦教授作了主题为“艺术的第三只眼睛”的报告,2016级博士生崔萨础拉作了主题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博览园--那达慕”的报告。孙振东教授、倪胜利教授、张健老师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中心全体研究生、博士生参加了本期博士沙龙。

                                   (图为邱正伦教授正在作报告)

邱正伦教授报告第一部分为我们深刻阐述了什么是艺术,通过引用贡布里希和诺瓦尼斯的名言,通过罗列现实生活中艺术的存在,使同学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了艺术存在的意义和具体含义。之后邱正伦教授对艺术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他提到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境和逻辑现象两个方面。艺术以逻辑为手段,以审美为目的,而科学则是定性的看待问题。艺术的三个特性为形象性、主观性和社会性,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三个特性看待艺术,艺术是写意的形式而不是造意。我们应该多去发现现实中的艺术之美,有生命感的生活。第二部分邱正伦教授分别从政治情感、社会情感、文化情感、纯粹情感、情感体验五个方面表述如何发现艺术生活中的第三只眼睛。邱正伦教授引经据典,生动形象的剖析艺术的本质,让同学们领略到了真正的艺术之美。

                                                    (图为博士生崔萨础拉正在作报告

崔萨础拉博士生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那达慕庆典。她提到经过清代几百年的演变到现在的和平年代、那达慕已成为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草原人们庆祝风调雨顺、宣传民族文化的民间娱乐活动。从举办时间、地点,活动分类,庆典流程上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们在她的讲解中看到一个个鲜明的草原文化元素汇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生活图景,其仿佛闪耀着“保木巴”的理想光环,演绎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勾勒出蒙古族敬畏天地、父母,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相交的精神境界。崔萨础拉最后提到那达慕更显示出了它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包括对民族成员的文化教育功能、对和谐社区的建构功能以及对蒙古人完整素质结构的塑造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那达慕为今天的民族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社会生活、由主流文化模式走向主体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启示,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进行细致的民族区域研究。

沙龙问答环节,主题发言人、点评专家与参加沙龙的研究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向邱正伦教授询问艺术家与精神病人的区别,邱教授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深入精神层面进行创作后能自由的返回到正常生活的位置,而精神病人则不能,他们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虽是一墙之隔但是千山万水之距。张健老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地研究给在座学生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恶化的具体原因,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人类对大自然破坏产生的深远影响。沙龙气氛活跃,学生们获益匪浅。

本年度第六期博士沙龙于晚上21点圆满结束。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须事先征得本研究中心同意,

        并注明“转载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简报”字样

 

 

报:教育部各司局,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各司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西南大学校领导,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社科处,科技处,研究生部

送: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教委和民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各重点研究基地,部分高校社科处、图书馆

发: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办公室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