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主办会议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会议简报﹙二﹚
发布时间2006-03-23 20:22:02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2006年3月23日,“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 分论坛分别在荟文楼文科基地会议室、田家炳教育书院八楼国际会议中心集思厅、行健厅、致远厅举行,与会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广泛交流了思想。

(一)

分论坛第一小组会议在荟文楼文科基地会议室举行,由杨昌勇教授和张维平教授主持。

与会代表彭泽平就“全球使命下的教育挑战”问题做专题发言,阐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西部民族教育发展路向,他认为:基础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奠基作用,因此,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系于基础教育,而西部教育参照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很多地方未尽人意,因此,在以后的西部教育的发展中,应加强政府责任,体现出对西部多元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关照,民族文化精神应在西部教育中得以体现。

张维平在题为“教育法律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中从教育法律入手探讨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有如下三点:第一,教育法律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制约关系;第二,教育法律有促进和保障多元文化的作用;第三,如何协调教育法律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史慧颖结合自己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认同内隐纬度的调查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做了阐述,她在发言中关注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和各自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影响,而西南少数民族既积极认同中华民族,又积极认同自己所属少数民族的二维模型理论的假设,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一半的西南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欧文福对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详细地进行了三方面的阐述:一,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潮流;二,全球化对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三,具体的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远到而来的张洁从彝族教育现状出发,阐述了双语教学能促进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发展,并以彝族儿童双语教育为例,说明了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很重要.

杨昌勇在“对大学生进行周易教育的意义及方法”的发言中,强调了《周易》的“和合”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和”的意义,即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在全球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周易》奠定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对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共存具有重要意义。

刘伟在就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经费问题进行了阐述,阐述了西部基础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他认为,西部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西部经济落后、政府官员短视及对教育认识的偏颇,在以后的教育建设中,不仅应加大中央财政投入,而且教育经费转移应兼顾地区差异、重视教育长远发展及增加多种经费筹集途径。

李娟在题为“新中国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的发言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阶段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旨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期民族双语政策的制定更能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

赵会娜在分析西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制约西部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以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石连海以日本为例,探讨了民族单一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的关系。日本文化具有统一的吸收心理,既不用外来文化排斥传统文化,也不用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它的单一性表现在: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只注重运用而不注重思想的吸收。他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代表的热烈讨论,张维平教授等代表就日本的侵略性和文化的完整性提出了疑问。

张洁、张芳欣、李娟承担会场口译工作。

(二)

分论坛第二小组会议在田家炳教育书院八楼国际会议中心集思厅进行,讨论会由巴登尼玛教授和徐书业教授主持。

Karen Ferneding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的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与文化急速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教育对这种现实的适应,其中要特别关注教育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商业文明所带来的冲击,等。

John Trach指出残疾人及智障人群作为一种弱视群体,也有自己的特殊文化。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他谈了开展相关特殊教育的一些经验,他认为,教育者要不带任何偏见地面对这些特殊人群,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对这些特殊人群的教育。

徐书业以其对云南京族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如何对跨境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在做相关的研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化的大背景、该民族的自身经济结构以及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要在充分了解该民族的教育现状,所遇到的问题等情况下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工作。

李珊泽围绕自己对民间游戏与儿童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了专题发言。她认为,民间游戏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一定的民间游戏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能够体现与适应儿童的需求。因此,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她还结合的相关实验研究谈了如何将民间游戏转化为课程的策略。

李怀宇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在论坛上做了交流。她结合云南省多民族的特点,从学生的文化背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多种文化不适应的现象。就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她提出了相关对策:1、推行多元一体的文化教育;2、从心理学和护理学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关怀;3、开展文化适应训练;4、加强学校人种学研究。

舒宗瑛就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的培养的问题做了交流发言。他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地区引入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教育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在民族地区培养多元文化教师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探讨多元文化教师的特征和如何在民族地区培养多元文化教师具有重要价值。

黄桂芳结合法国传教士在石林地区的文化经济与社会活动辨证分析了外来文化对我国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与影响。她认为,搞好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坚持教育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多层次多角度结合的思路,集思广益,逐步推进。

巴登尼玛指出文化应该包括人类文化、国家文化及民族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层级。他结合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存民族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交流了经验,并主张,应该从精神领域、生活领域、制度领域三个层次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在整个论坛进行过程中,LIUWEI承担了口头翻译工作。

(三)

分论坛第三小组会议在田家炳教育书院八楼国际会议中心行健厅举行,讨论会由廖伯琴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博士生Kathleen Oertle,她针对多元文化下的特殊教育进行了介绍。具体分析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与会代表贺能坤表示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传统的保护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只保存了非物质文化的形,不能保存蕴涵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内容,因此他提出构建新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

与会代表陈忠勇谈到苗汉杂居地区中的苗族学生成绩低于汉族学生,他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与会代表张晓琼通过对布朗族乡基础教育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对改进和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郑涌从培养传统美德的精神家园、发展儿童多元智能的生动载体等角度展开,论述了民间艺术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宋文长结合越南实际情况,谈到了越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阐发了越南文化坐标系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包括三个领域:祖国;村社;家庭。

Carlos Rivas谈到了西班牙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吉普赛人,还谈到了现在西班牙的移民。西班牙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融合了阿拉伯文化、天主教文化、犹太文化等,并且敞开国门准备接受不同的世界文化。

廖伯琴谈到了新课程是什么、新在哪里,她主要从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展开,形象生动地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给我们简要的勾画了新课程的轮廓。

杨真珍主要谈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刘来兵的主题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的微探。

李胜先生谈到了双语教学四个模式:民语、民文/汉语、汉文;民语/汉语;民语/汉语、汉文;民语、民文/汉语。然后又谈到了情感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双语转换的原则。

侯阿冰和张进辅强调了价值观指导人的行为,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四)

分论坛第四小组会议在田家炳教育书院八楼国际会议中心致远厅进行。讨论会由张进辅教授和张庆林教授主持。

艾米莉(Emily Cox)在会上针对现在美国黑人教育问题发表了个人见解。她提出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美国黑人同其他人群有相同的学习成绩,同时她列举了自己所在城市的黑人和白人的数学考试情况。她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改革数学考试的模式,以防止黑人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因阅读能力的问题而造成的成绩低的问题。

哈拉杜(Haladu)的发言题目为:非洲妇女发展的滞障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他认为阻碍妇女学习科学技术的因素包括:传统、文化、态度、偏见、宗教、贫困、忽视等。解决方案有设置教育计划,鼓励妇女进入科技教育领域等。

陈亚亚发言题目为:别具特色的藏区教育的现状。她的发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藏族教育的学校师资问题、学校设施问题及学校模式的问题。她认为西藏教育的落后不仅仅是缺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藏族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王成涛研究题目为:困境与出路——对西部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现状的分析。他强调了女童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实现了女童教育就实现了义务教育。他首先讲述了西部女童教育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女童教育存在弊端的原因,最后谈到了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建设性措施。

廖冬梅发言题目为:旅游开发对纳西文化的影响。她对纳西文化进行了介绍,谈了旅游开发(商品经济)对纳西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旅游经济如何使传统文化陷入危机,对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网络文化背景下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龙藜发言题目为:我国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她谈了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及学术积累、学术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了本人对民族教育的期望。

陈晓莹根据自身在加拿大的生活经历,谈了关于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比较了中国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强调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有法律支持、政府态度。

杨曦发言题目为:从教堂到课堂。他通过陈述传教士事实引发思考,从传教士开启了文化运动转入苗族,采用了追寻历史线索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教育发展的无限性,认为科学与宗教对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有不同的影响。

李世平发言题目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传统社会教育研究。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地阐述了宗教本身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宗教是知识积累和传承的载体。

姚林发言题目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她分析了女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女童教育的原因,认为改善女童教育的现状,需争取正常社会流动的权利,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陶红发言题目为:教育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她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桑蚕文化的渊源,并通过对川东、南充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提出了退耕还林养蚕的问题,并对科技养蚕与农民之间的问题、蚕桑文化的失落提出思考,希望教育在养蚕中产生作用。

涂涛关于全球背景下的华人教育问题,他谈了现行多数儿童识字教学方法及其优势,分析了汉字学习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阐述了字源识字教学的方法及其优势,并进行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儿童字源识字环境的实践探索,力求发挥汉字培养儿童思维能力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等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