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主办会议
“圆梦百年的民族教育理论反思”学术会议第二分论坛会议简报
发布时间2016-11-29 17:52:02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圆梦百年的民族教育理论反思”学术会议第二分论坛会议简报

会议时间:20161126

地点:西南大学说乎斋104

会议主持:上半场,贵州师范大学袁凤琴教授;下半场,华中师范大学王建梁教授

 

上半场

1.发言人:吴晓蓉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题目:我国教育人类学思想溯源及学科发展

主要内容:吴晓蓉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谈论了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和该学科存在的价值问题。吴教授借用最早使用教育人类学概念的乌申斯基的观点,即如果教育学希望全面地去教育人,那么首先它必须全面地去了解人,提倡基于对人的了解而提供因人而异教育的思想成为教育人类学生成的思想基础和学术来源,以此来剖析我国教育人类学的思想渊源。吴教授提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孟荀墨时期。谈到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引进问题,吴教授提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教育人类学学科引进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冯增俊、瞿葆奎、李复新等学者。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人类学的兴起、原理性研究的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涵澄清。在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上,吴教授提到我国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有庄孔韶等,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人类学学科的形成、构建本土的学科体系和理论、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几个方面。

 

2.发言人:谭淳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题目: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的“异”

主要内容:谭淳月博士从历史背景、词义、考察教育的学科视角、考察对象和范围、基本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与方法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教育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这两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具体来说,民族教育学作为中国的一门特有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而教育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此可见,这两门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时间是不同的。两门学科在词义上也有所不同,首先,“人类”和“民族”两词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人类”不仅是社会文化的概念,而且还是人的生物属性的概念,而“民族”只有文化属性的概念。其次,“民族学”是把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人类学”则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考察的对象和范围上来看,民族教育学侧重于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教育人类学不仅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还研究汉族的教育问题,同时,研究范围上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广义的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从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看,教育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边缘学科,但是教育人类学的边缘性范围更广。从学科的目的和功能上看,民族教育学侧重于改造民族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而教育人类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造和发展人本身进而改造社会。相较于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具有教育评价和决策的功能。从研究范式上看,民族教育学大都借鉴或移植民族学或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缺少自身特点,而教育人类学由于涉猎较广,从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范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研究方法上看,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教育学或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关联性,而教育人类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即教育人种志。最后,谭博士还强调在看到教育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这两门学科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联系。

提问1民族教育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目的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回答:民族教育学针对的是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人类学不只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其研究的范畴更加广泛。总之,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

提问2教育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吗?

回答:民族教育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部分,而民族教育学只用于专门研究有关民族方面的东西。

 

3.发言人:侯首辉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

题目:教育人类学概念辨析

主要内容:侯首辉老师在简要分析和归纳了詹栋梁、冯增俊、李复新、顾明远和几位德国学者关于教育人类学概念界定的观点之后,提出从剖析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教育人类学的概念可能更为合理。侯老师认为教育人类学的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人类学是指以人类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来探究广义教育领域中问题的学科,从宏观和微观、现实和观念等方面来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现象、教育事实与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应用性边缘学科,主要为教育民族志研究。狭义的教育人类学指学校教育人类学,是用人类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来探究学校教育中问题的学科,主要为课堂志研究。

 

4.发言人:刘媛媛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题目: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背后的文化理论变迁

主要内容:刘媛媛通过梳理建国以来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演变过程,突破以教育谈教育,主张从文化理论变迁和社会角度探讨教育背后的理念支撑,分析不同时期双语教育的目的和发展侧重点,以此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刘媛媛硕士将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双语教育初步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复苏时期和繁荣发展时期。在前两个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片面盲目追求汉文化,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以追求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为目的。而到了我国双语教育的复苏时期,双语教育发展的目的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我国开始重视双语教育的发展并开始明确其发展目的为既要培养人才、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又要提升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刘媛媛硕士指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理论的盛行下,国家和各地政府要重视双语教育的发展,使得民族语言得以传承,汉语得以推行。

 

下半场

1.发言人:姚林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题目:多元文化时期澳大利亚原住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主要内容:姚林博士主要从澳大利亚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初步发展期(资助原住民教育、推动原住民参与教育决策)——深化发展时期(建立原住民教育资助体系、推行原住民教育专项政策)——变革完善期发展过程中教育政策的内容。并总结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教育政策紧扣政策核心,适时调整政策重心、推动多方参与,注重原住民决策、强调政策落实,完善监督机制、优先发展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几大发展特征。最后通过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研究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几点参考意见,分别是民族教育呼唤“顶层设计”、推动民族教育智库发展、加强多元的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促进民族职业教育。

提问1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而澳大利亚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会颇见成效?

回答:因为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澳大利亚可以为他们提供多种不样的适合他们学成后的工作岗位,这就激起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问2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是否冲突?是否文化之间的同化现象?

回答:原住民教授原住民,避免文化冲突。专职原住民的辅导员并不行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化冲突。

 

2.发言人:许见华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题目:关于近年来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若干争论的几点思考

主要内容:许见华硕士就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学界目前的研究重点和争议焦点、促进民族教育政策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发言。第一个环节,他介绍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和当前各个省市及自治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状况。接着,他比较详细的罗列出了8中加分情况(无条件加分政策、是否是民族聚居区的区别对待政策、加分由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确定政策、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部分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也加分、根据高考答卷是否使用民族文字区别对待、只要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就加分、只要报考其民族招生计划就加分)。其次,他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揭示了现行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出现的“搭便车”、“马太效应”和“加分标准不一且加分幅度差别较大”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各界深层次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加大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宣传和理论阐释力度、建立和完善高考加分政策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三点策略。在这个整体的发言过程之中,许见华硕士特别强调了对政策背后价值取向的理解,目前所出现的大多问题都是源于人们对政策背后的价值取向不了解,从造成的误区。

提问:高考回原籍高考(先接受外地的优质教育资源,然后回原籍高考获得加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不公平?

回答:这种现象对当地少数民族同学和外地汉族同学都是不公平的。这是少数民族政策的转向执行过程之中的误区与难题,漏洞只能疏,不能堵。

 

3.发言人:鲁奕利,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生

题目:近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主要内容:鲁奕利硕士主要从近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六个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未来发展前瞻三个方面进行发言。首先,详细的介绍了清末民初的蒙藏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建国初期民族教育的奠基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的曲折前进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民族教育的发展繁荣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其次,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发展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与总结。最后提出了要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升级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民族教育科学研究几点前瞻性建议。